主讲嘉宾

崔孝海,博士,研究员,信息与电子计量科学研究所所长,现任国际计量局(BIPM)电磁咨询委员会(CCEM)委员,亚太计量组织(APMP)电磁技术委员会(TCEM)委员,全国无线电计量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,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电子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,中国计量测试学会通信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,北京理工大学、北京邮电大学和中国计量大学兼职教授。主要研究方向为毫米波与太赫兹参数计量、微波中大功率和脉冲功率计量。曾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,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,总局科技项目2项及院基本业务费重点项目多项。发表论文60余篇,外文专著2部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,主起草国家计量技术规范2项,培养博士后、硕士研究生10余人。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北京市、质检总局、中国电子学会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等省部级二等奖3项、三等奖1项,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1项。

Prof. Nick Ridler FIET,FInstP,CEng,CPhys NPL研究员 科学主管:电磁和电化学技术 国家物理实验室

司黎明,博士,教授,博士生导师,北京理工大学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副院长,中国。
从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,涉及电磁场理论、太赫兹技术与应用、天线理论与技术和雷达仿真与目标识别领域。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、973、863、民用航天等科研项目30余项。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/EI收录学术论文150余篇,申请和授权专利20余项。

陆教授,他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射频功率计量、用于通信技术的高温超导体谐振器和微波应用中的不确定性分析
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NIST通信技术实验室附属机构

马爱文 ,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、国际测量联合会(IMEKO)理事,中国。
现《计量学报》、《工业计量》编委会副主任。曾在首钢总公司、原国家质检总局等单位工作。参与了《计量法》、《节约能源法》、《计量器具型式批准监督管理办法》、《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》、《计量名词术语》等计量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制修订;参与了《中国质检工作手册》、《计量管理手册》、《计量文化手册》等书目的编撰。2011年起,作为主要执笔人之一,直接参与了国务院《计量发展规划(2013-2020年)》的起草工作。近期主要文章:“工业4.0给计量测试带来的思考”“计量测试必须走在中国制造的最前列”“用精准的计量测试为大数据提供技术支撑”“计量测试—新工业革命的引擎”等。

乔立岩,教授,博士生导师,哈尔滨工业大学,中国。
中国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副理事长,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电子计量专业委员会委员, 《计算机测量与控制》杂志编委,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,IEEE会员,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。乔教授先后主持承担国家重点项目、部委重点基金项目以及一批省部级重点项目等。 获得国家部委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,三等奖2项。

程鑫彬,博士,教授,同济大学,中国。
主要从事集成电路、纳米计量以及智能成像与感知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。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十余项,以第一/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文章三十余篇。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,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,2018年激光薄膜技术获得中国专利金奖并实现成果转化。

王维龙 研究员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
主要从事电磁兼容计量研究和天线计量研究工作;擅长电磁兼容领域各类设备的计量溯源研究、各类天线(通信、EMC、雷达等)的计量方法与溯源研究;目前在研究球面近场测量技术中的偏轴及无相位问题的解决方案,及RCS量传技术和溯源技术的研究先后主持、参与国家科技部、质检总局,自然科学基金、NQI项目、计量院的各项课题共计23个;先后发布科研论文21篇,核心期刊5篇,SCI/EI检索文章5篇;科研上先后获得过省部级一等奖、计量院科技进步奖二、三等奖多次; 先后访问过美国NISIT,UCLA,专门研究微波毫米波天线计量、近场测量技术、RCS技术及紧缩场技术等。国际CISPR D分会WG1、WG2,JTF工作组专家;全国无线电干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D 分会委员;国际CISPR A分会WG1工作组专家;全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,专家组组长.

王彪,博士,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,中国。
主要研究方向为装备电磁环境效应与电磁安全、装备电磁兼容测试技术。自参加工作以来共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6项,获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,发表学术论文21篇,参与编写国家或企业标准规范3项。

田弘乐,教授,NPL,英国
他领导着广泛的电磁和无线通信计量研究领域的工作,以支持新兴的无线技术和应用。
他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5G通信、多输入多输出(MIMO)通信、光无线通信、智能天线、小型天线、超材料、以身体为中心的通信、车载通信、无线传感器网络(WSN)、电磁兼容性(EMC)和计算电磁学。